2023-04-03 20:58:26 | 七七网
杜思佳,女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
毕业于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高考总分634分(文科),全省第15名,其中语文133分,数学128分,英语144分,文综229分。
高中三年她始终保持不快不慢的节奏,平静学习,平静思考。虽在三年中从未有过惊人发挥,却终究厚积薄发,最后一个月成绩稳步上升,高考正常发挥。
高二分科,文理之间的纠结
分科,是我十几年中第一次所谓真正的选择,我看到的是名为成长的里程碑。
高一结束,我理所应当地报了理科。为什么理所应当?为什么没有第二种选择?身为从众者却茫然不自知,现在看来与行尸无异。我向来将自己定位为较高智商者。当然,我之后才知道,这所谓的“高智商”,竟成为付出全部努力的羁绊。
高一暑假,我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他试探我是否有转文的意愿。“我只是建议。你的文科排名比理科高了几十名。报文科。冲名校的机会更大。”
我明白,这也是一种必须要面临的选择:在兴趣与能力,享受现在与拥抱未来之间。诚然,我不是一个活在当下的及时行乐者。纵然每天习惯又如何?因为习惯,所以选择?因为不敢尝试,所以不敢选择?因为众人,所以放弃选择?当我开始自问时方才意识到:多年来我不过在循着一条或是老师,或是众人,或是另一个自已已经绘好的图纸行进,就像星星循着永恒不变的轨道,我不断自问,唤醒一个独立的个体。
高一一年一直专心于理科,习惯绝对化思维和直来直去。对于文科,并无热情,亦不排斥。高一一年,我一直以为文理科基本持平,然而结果却是意料之外。或许从很久以前,理、文就已经各自摆开了不同的阵势——一个在熊熊烈火中,虽浓烈却终成虚无灰烬;一个在黑暗深渊潜伏,纵然无声无息,反而静水流深。
“我改。”
挂断电话,独自回望一年,满满承载的是对往昔的回忆。第一次明白:人生,本来就有许多事,注定徒劳。是徒劳,但并非无功。后一句直到我进入大学才明白。
铺天盖地而来的,是难以适应的像一团暖耀糊一样浓稠厚重的一世界:我不懂含蓄曲折的题目设问,也不懂所谓“中庸”的文人思想,我不懂情感价值观,甚至连文科生的基本素质“把空自处写满”也做不到。在我心里,只有绝对正确与绝对错误,没有“不一定”。在之后的很长时间,我一直觉得,许多题目根本没有正确答案。许多知识不合逻辑,却只能按课本中记。本应面面俱到的问答题,我永远只能想到一种角度——是的,我没有一直混沌下去,我心想:我不能死在这里,我不能没于人群。如我所料,班主任找我谈话,我不知所措。
“我不适应文科,我觉得很难受,这跟数理太不一样,我完全没有任何文科天赋。”
“那你想转理吗?”
“我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文理科我都有感兴趣与不感兴趣的科目,决定方向的自然是水平。
“在这里,你觉得自己智商够用,放到理科去呢?比你聪明的何止一两人?你能保证在理科班会学得更好吗?经过一个暑假,又开学这么久,你能有什么优势?你甘于在理科班平庸下去吗?”
不甘。我在心里默默回答。
“你很聪明,有理科生的敏捷思维(许多老师都有一种猜测,也是共识,那就是如果一个学生在理科能够考上清华、北大,那么在文科也一样可以。一个理科能学好的学生,文科也一样可以、”
我不作声。
“这是老师们的设想,却没人证实过。我有预感,你可以证实它.用你的理科功底把数学学好。三主科文理兼有.你没理由学不好。文综二门,勤想勤问,如不突出也不可掉队。你是能够成为顶尖的学生的、”
此后两年,我从未成为顶尖。然而这番话给予我难以估量的自信。
放在面前的是落后了一年的基础知识、我重新开始学习课本。按照最笨的方法先预习,提出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就是艰难的背诵。将高一的历史课本这样复习一遍,有一些课本知识的基础几高一的政治开始学哲学,知识成系统,不必花太多时间整理。
最成问题的是地理,当时的我以为地理只用学好自然原理,了解自然规律,却没想到,地理知识的匮乏使我的地理成绩几近倒数。不知道的东西太多,有时提到某个地方在哪国,甚至是国还是地区,什么都不了解,做题一筹莫展。我学着班里其他同学买了一本厚厚的地图册,当作一本百科全书,一有闲暇随手翻阅,竟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时一晚花三四个小盯从头翻到尾,也没了精力再做其他作业。
一边欣喜地迎接着一些若有若无的微小变化,一边试着将时间排得更满更充实。许多从前未听说过的资料,我也一股脑儿买来做。作为现在的我来看,也许在高二做一轮复习资料太过急功近利,然而对当时基础过于薄弱的我来说,很像书生得到武功秘籍:练不就神功,防防身总可以吧?
变化首先发生在政治学科。我对政治的问答题有了感觉。哲学问答题有固定的范围,课本知识运用较多,对于课本知识背诵牢固的我来说,无须费更多头脑,基本能达到面面俱到。从某一次周测起,我的政治大题总分几乎总是排在班里第一名。
后来是地理,随着对地理图册的反复熟悉,再加上喜欢动脑的天性,我掌握了一些自然地理规律和必备的地图知识。卷子上出现的小幅局部地图不再只是一团奇形怪状的黑线,我依稀也能辨认出一些较为偏僻的岛屿、海峡,不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地理。
最大的难题成了历史,即使将课本重新温习一遍也还是无法看懂晦涩难懂的题目。现在我明白了,高二依然是打基础的时期,一轮资料中的历史题考查范围较大,对课程尚未结束的高二学生来说,做一轮复习的历史题并无太大好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渐渐相信自己有将文科学好的能力。
高三一年,文综异军突起
高三以意想不到的敏捷姿态向我冲来,我甚至没有做好张开双臂拥它人怀的准备。
高三开学,我以入班第五名的成绩被分到了那位耀眼夺目的学霸座位对面。我开始沉淀自己,以孜孜求学者的虔诚心态迎接一轮大复习。
我不再使用从初中就开始用的连笔字,而开始工工整整地练习楷书;
上数学习题课不再埋下头做题而是认真听哪怕最简单的课本例题;
我的笔记开始一行行变得清晰明朗,也尽可能详尽,即使听到不熟悉的名词,也查大量资料自己加以注解;
我的作文不再是毫无章法的随笔散文,我从最简单死板却最清晰的三段式开始练习议论文,一周一篇,但不照搬范文,很多时候我其实很鄙视一些范文,时至今日我也认为作文应有个人的思想精神,他人无论如何都模仿不来,有时一篇作文反复润色修改,要写三四遍;
我开始做每本资料前面的基础知识回顾填空题;
我开始做课本上的习题,将课本读厚再读薄;我开始试着整理一小部分的知识网络……
所有以前不想做不屑做懒得做的细小之事,我都老老实实去做了。
半月一次的联考接踵而来。成绩并不稳定,但相比高二还是有了一些小的突破。同时,政史地三科的弱势越发明显,主科的优势又不突出。六门科目,几乎每次考试都会崩坏一门。我申请成为历史课代表,希望以此带动文综三门的进步。而我还并未认识到课代表最大的有利条件。
“你和历史老师沟通过吗?”一模后的某一天班主任问我。
“沟通是指收发作业,还是告知老师班里的学习情况呢?”
“你说的是职责,我指的是沟通,是利用你去办公室的时间,询问老师答题方法,找老师给你分析试卷。”
文科和理科不同,理科题几乎可以看答案明白思路,而文科看了答案许多时候依然是云里雾里。不爱向老师问问题的我也因此就像隔着纱帐一般,对许多知识一知半解。而现在,我手举火把,站在办公楼前,决心烧掉那层阻碍视线的白纱。我尽量使自己变得更愚钝些,这样我才会发现自己掌握得实在太少而能学到更多,才能厚起脸皮问出心中所有问题。有些时候觉得那时的我已不像高一时聪明伶俐,妙语连珠的我,反而变成了一个问题成堆、习惯去找老师问问题的“笨学生”。
对于高中文科学习而言,何为聪明何为笨,我到现在也说不清。笨人沉默寡言,埋头苦干,每天拿问题去找老师解决,做题慢如龟速却能保证正确;聪明人呢,于内心世界玩味着看似高深巧妙的理解,不肯下真功夫,徒有空脑壳罢了。我感觉到的只是我对智商的依赖真的越来越少,做题培养出来的题感比转得快的大脑更有用。
光荣榜上的照片如走马灯一般变换,所有人的成绩开始有大的起伏,而我,却在迎来逐渐的稳定,10名左右。我想这可能是目前的学习状态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要有突破,必须做出更大改变。我记得那种手酸痛难忍的感觉,记得那种再也写不下去快要哭出来又深呼吸写下去的感觉,我开始了刷题的日子。
那时所有人都买了大量资料,将自习时间完全饱和,加上下课、午休、吃饭、回家的时间,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奉献给题海,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传说中的“一天24小时不够用”的感觉。题目做多了究竟好与不好是个永恒的话题。这当然是因人而异,无论如何,题海是个“海”,自有其深邃,不曾入海,何谈远航?
高三下学期文综合卷,我的另一个问题学科政治开始暴露出来。此时的政治大题与高二已不可同日而语,绝非用课本知识堆砌就可以应付。高一的课本知识仍然薄弱,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政治的12道选择题我错了8道。这种错误率无论对何种程度的学生来说,都是足以令人心急如焚的糟糕情况。我开始通过做最简单的基础题来补救。我每天去找班主任问问题。将所有不懂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问清。3天的清明节假期,我做了一本《题型1000例》(购买此书请点击此处)。紧接着的第二次模拟考试,我的政治成绩达到了全班第一。
100天倒计时过后,我开始重新做高考题我努力忘记曾做过的题,重新思考而不是凭一记忆写答案。我记得地理老师给我说过的话:“高考题对你们的教育,绝不是做一遍能够收获完的。”手中还有数不完的做了一半或没碰过的模拟题。
我将有用的题型单独挑出来练,后来我想出了一种强化训练的方法,就是单独抽出一两大的时间,只练一种题型。我找了一本无格的稿纸,用极小的字写大题,不抄题只作答。从近五年的高考题中将题型分类练习。
政史地大题专练开始了:黑色笔写答案,红色笔抄正确答案,橙色笔进行总结,蓝色笔写错误原因。有时还会再用一根鲜艳的荧光笔将用得频繁的语句画出。那些无格的白色稿纸成了五颜六色密密麻麻的习题册。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强化练习中,不知不觉的变化已经发生。我练出了用极快速度把字写工整的功夫,同时对各个大题的答题模式也熟记于心。
属于你的花,绝不因为开得稍晚而失了些许色彩。我的飞跃,出现在高考前的最后半月。
最后一月,一周考试两次。文科抽出大约20个人单独考试,单独批改排名。各地搜罗来的各式各样的文综题轮番轰炸,偏难怪题见了许多,优质、劣质题都做过。连续二次,我的文综成绩都是第一。这是从前没有文科思维的我根本无法想象的,从高二到高三,长期以来我被贴上政史地薄弱的标签,因为高一的基础过于薄弱,我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去打牢基础。
我没有忘记为了切换思维方式和打牢基础,走了多少旁人可能根本无须走的路。根本没有什么事是不可逆转的,没有什么人注定做不成某些事。某个科目的突然跃至该门科目的优秀者,这样的变化也只有我本人知道为什么。随着从前最弱科目文综的异军突起,我的成绩一下提高,最后一次联考,即使没有分数,我也足够自信去迎接高考了。
高考如期而至,考场上,我渐渐从极度紧张进人绝对平静。考试中,我完全忽略了题的难度,题就是题。走出考场,我迅速堵住耳朵,冲出人海。成绩算是意料之中,四门之中没有突出也没有过差〕当初本以为是优势的数学并不理想,当初以为是短板的文综也不逊色。回望高中三年,我没有刻骨铭心的奋斗经历,没有将自己逼上绝路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倔强,我遵循一种不快不慢的节奏,始终不曾掉队。我终于懂得了厚积薄发。在最后的时刻才爆发出力量。
点击查看:如何从数学学渣逆袭成数学学霸?
高考100天200分逆袭500分
高考100天200分逆袭700分
高三励志:学渣的逆袭笔录
本文整理了高考状元超完美作息时间表、学霸寒假作息时间表、学霸高三冲刺阶段作息时间表,希望准备努力学习的你可以参考这些学霸作息安排,制定出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与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相信坚持好的习惯会带给你一份不一样的惊喜。
6:00-7:30对于高三的我们来讲,睡懒觉这一年是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了,一日之际在于晨,这个时候是头脑最清醒且体力最充沛的时间,也是学习和锻炼的黄金时间,这个时间安排全所有功课的全面复习,尤其是记忆力的课程(比如英语单词、文科类科目等)。同时,高考不光是脑力的竞争,也是体力的坚持,所以在一周的时间里大家一定要给自己两三天锻炼的时间,身体锻炼一定不能少,半个小时即可,锻炼的时候可以听一些励志歌曲等,为一天的学习打好基础。
7:30-8:00早餐时间,专心吃饭,半小时的吃饭时间足够了。
8:00-9:00实验结果表明,这个时候人的耐力是最好的,是可以接受一些“考验”,所以像逻辑性的、难度大的课程可安排在这个时间。比如数学。
9:00-11:00这个时间段的短期记忆力效果比较好,对于即将要考核的东西可以进行“突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00-12:00接近午饭时间,一上午的复习容易产生疲劳,这个时间可以进行一些常规的练习题复习,达到巩固的目的。
12:00-13:00午饭时间,可以听一些轻音乐来舒缓紧张了一上午的神经,让脑子进行一定的休息。
13:00-14:00这个时间段容易出现饭后疲劳,所以建议稍作休息调整下,如果要午睡的话,半小时就差不多了。
15:00-16:00这个时间段的长期记忆效果最好,可安排记忆一些需要永久记忆的东西。
16:00-18:00这段时间适合做一些复杂的计算和费劲的功课。
19:00点左右晚饭时间,也是休息时间,让脑子得到一定要休息。
晚饭后,可根据个人情况安排复习,可以语数外文理科交替安排复习。晚上定时睡觉,必须赶在12点之前休息,养成一个好习惯,晚上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第二天的充沛精力和状态。
时间星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
上午 | 7:50~8:20 | 起床、洗漱、吃早饭(速度搞快点) | ||||||||
8:20~9:20 | 读背初二下册语文的古诗、附录诗及文言文 | 读背初二下册英语的单词及短语 | 同星期一 | 同星期二 | 同星期一 | 同星期二 | 单一双二 | |||
9:20~9:50 | 完成语文作业 | 完成数学作业 | 完成英语作业 | 完成物理作业 | 看书 | 锻炼 | 跑步 | |||
9:50~10:50 | 完成数学作业 | 完成英语作业 | 完成物理作业 | 完成语文作业 | 休息 | 做作业 | 休息 | |||
10:50~11:40 | 预习语文 | 预习数学 | 预习英语 | 预习物理 | 预习副科 | 复习 | 预习 | |||
中午 | 11:40~12:50 | 吃 饭 | ||||||||
12:50~14:10 | 休息 | 休息 | 休息 | 休息 | 休息 | 看书 | 看书 | |||
下午 | 14:10~15:30 | 复习上学期学的语文 | 复习上学习学的数学 | 复习上学期学的英语 | 复习上学期的物理 | 复习副科 | 看电视 | 看电视 | ||
15:30~16:20 | 看书,做读书笔记 | 看电视 | 休息 | 看书 | 休息 | 听写 | 出门玩 | |||
16:20~17:00 | 看电视 | 休息 | 看书 | 休息 | 看电视 | 玩电脑 | 学习 | |||
晚上 | 17:00~18:00 | 休息 | 听歌 | 玩游戏 | 看电视 | 做作业 | 做习题 | 玩电脑 | ||
18:00~19:10 | 吃饭 | 吃饭 | 吃饭 | 吃饭 | 吃饭 | 吃饭 | 吃饭 | |||
19:10~20:00 | 洗脸 | 洗脸 | 洗脸 | 洗澡 | 洗脸 | 洗脸 | 洗澡 | |||
20:00~21:00 | 休息 | 看书 | 看电视 | 休息 | 耍 | 休息 | 休息 | |||
21:00~22:00 | 睡觉(22:00之前睡觉) |
6:25准时起床
首先是每天早上6:25准时起床,我用的电子表十分精确,起床以后煮上两个鸡蛋,洗脸漱口,再冲上一包麦片,把鸡蛋一吃。然后背着书包去上学,到了学校一般是7:00。然后拿出英语书来读,上完早自习到了7:30开始上正课。当然是认认真真听课,认认真真做好笔记。
上课课间时间
听完一节课干什么呢?趴在桌子上睡觉,我这个人不属于精力过人的那种,一天睡觉时间不能少于八个小时,不然就浑身没劲。并且在上大学以前没有熬过通宵。所以要抓紧时间补瞌睡,下节课才能保证集中注意力。有的时候从七点钟进教室到中午11点45放学就一直坐在座位上没有挪过地方。
上午下课
到了11:45的时候,老师一宣布下课,我就从书桌里抽出饭盒,冲向食堂,去抢饭。为什么叫“抢饭”?因为学校人多,你要是稍微迟钝一点就要排上长队等上半天。为了节约时间必须争分夺妙,一般我都是前一两位,打到饭以后怎么办呢?我既不去饭厅,也不回教室,也不回住的地方,而是端着饭盒到阅报栏去看报纸,了解一下时事政治。
吃完午饭
吃完饭就回住的地方,回去以后,把上午的数学笔记拿出来看一下,一般是用手把老师的方法一盖,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出来,做的方法是否和老师的一样,是我的方法好还是老师的方法好。为什么要看,因为这样才能记得牢。
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点》里说“一样知识只有被运用过才能记得牢。”比如有的英文单词你死活记不住它是什么意思,但你要写一篇英语作文,往往是写一遍之后就再也忘不掉了。
这一点对数学尤其适用,老师在上面讲,你在下边听得头头是道。但过两天把老师讲的原题拿出来,很多人又不会做了。错题也是如此,听了老师讲解之后,你豁然开朗,隔几天让你重做一次,很可能你又错了,原因都是你没有下来自己做过一遍,也就是说没有把知识运用过,当然记不牢。
午休前
我每天中午把数学复习完之后,差不多到了一点,就上床睡觉。在整个高三,我一直坚持睡午觉。我不属于那种精力旺盛型的人才。不过在我到北京以后认识的十多位各省状元并跟他们交流学习经验以后,他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他们从不熬夜,每天定时睡觉定时起床。
我们班原来有很多同学喜欢熬夜,或者中午不睡觉,结果上课没精神,老师的课听不好,但又不敢在课堂上睡觉,既使睡也睡不熟。所以一天到晚都没精打采的样子,成绩当然上不去。他想靠几晚上的突击来快速取得好成绩,却走了不知比别人多多少的弯路。
午休后
睡到14:15,我的电子闹表又会十分准时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顺便说一句,我经常睡不着,因为脑子里特别紧张,老想着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时候越睡越清醒,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听英语磁盘,听着听着很快就睡着了。注意要找大部分能听得懂的,那种完全不懂的美国口语效果不好,不过说明一下,这个方法是用来催眠的,跟练听力没有多大关系。有的同学爱睡着听音乐,也可以,我也试过,不过效果不如英语磁带好。
下午上课
来到学校,上课。跟上午的一样,也是认真听课,认真做好笔记。到了5:40下课又端着饭盒冲出去抢饭,抢了饭到阅报栏看报纸,看完报纸回住的地方。这段时间会比较长,一般来说我会用它来复习英语,首先是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复习一遍,再拿一本资料书出来把相应的部分做了。我在做英语题的时候有个习惯,特别是单选题,拿不准的就在题号前打个勾,然后再把觉得最好的答案填上去。做完以后一对,实际上大部分拿不准的题都做对了的,但由于有记号,所以我知道这道题拿不准,所以还要再研究一番,我为什么做对了。
当然,做错的题就更需要研究了。错的题也要打上记号,并且要在题的后面注明错误的原因。所有做错的题我都保存下来,一有空我就拿出来重做一遍,专找有记号的,如果发现还不会,就再打一个记号,然后第三遍的时候就重点做有两个记号的,再不会就再加一个标记,如此往复。
晚自习
英语看到19:20,然后就去上晚自习。晚自习首先要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不过一般作业我都早在晚自习之前就做完了,既使还剩下一些,也会很快搞定的。那么我晚自习做什么呢?做卷子,主要是数学卷子和英语卷子。从19:30到21:30两个小时,正好可以做一张,英语和数学轮着做,今天数学,明天英语,后天数学……
晚自习下课后
晚自习下课后就回家,在途中有一家小卖部,我会到那里买一包方便面,方便面的牌子我现在都还记得,是面霸120,学校里面卖2元,那里只卖1.8元,要便宜两毛钱。回家之后把方便面一泡,吃完之后就开始我晚上的学习。这一段时间我主要复习政治历史。
高三学霸冲刺时间表
6:25准时起床
7:30——11:45上课七七网
11:45——12:15吃午饭、阅报
12:30——13:00复习数学笔记
13:00——14:15午休
14:30——17:40下午上课
17:40——18:10吃晚饭、阅报
18:10——19:20复习英语
19:30——21:30上晚自习
21:45——23:45复习政治历史
24:00上床睡觉
成绩平平的她,如何在高三厚积薄发考入北大中文系?杜思佳,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毕业于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高考总分634分(文科),全省第15名,其中语文133分,数学128分,英语144分,文综229分。高中三年她始终保持不快不慢的节奏,平静学习,平静思考。虽在三年中从未有过惊人发挥,却终究厚积薄发,最后一个月成绩稳步上升,高考正常发挥。高二分科,文理之间的纠结分科,是我
成绩平平的她,如何在高三厚积薄发考入北大中文系?杜思佳,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毕业于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高考总分634分(文科),全省第15名,其中语文133分,数学128分,英语144分,文综229分。高中三年她始终保持不快不慢的节奏,平静学习,平静思考。虽在三年中从未有过惊人发挥,却终究厚积薄发,最后一个月成绩稳步上升,高考正常发挥。高二分科,文理之间的纠结分科,是我
成绩平平的她,如何在高三厚积薄发考入北大中文系?杜思佳,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毕业于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高考总分634分(文科),全省第15名,其中语文133分,数学128分,英语144分,文综229分。高中三年她始终保持不快不慢的节奏,平静学习,平静思考。虽在三年中从未有过惊人发挥,却终究厚积薄发,最后一个月成绩稳步上升,高考正常发挥。高二分科,文理之间的纠结分科,是我
成绩平平的她,如何在高三厚积薄发考入北大中文系?杜思佳,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毕业于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高考总分634分(文科),全省第15名,其中语文133分,数学128分,英语144分,文综229分。高中三年她始终保持不快不慢的节奏,平静学习,平静思考。虽在三年中从未有过惊人发挥,却终究厚积薄发,最后一个月成绩稳步上升,高考正常发挥。高二分科,文理之间的纠结分科,是我
成绩平平的她,如何在高三厚积薄发考入北大中文系?杜思佳,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毕业于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高考总分634分(文科),全省第15名,其中语文133分,数学128分,英语144分,文综229分。高中三年她始终保持不快不慢的节奏,平静学习,平静思考。虽在三年中从未有过惊人发挥,却终究厚积薄发,最后一个月成绩稳步上升,高考正常发挥。高二分科,文理之间的纠结分科,是我
成绩平平的她,如何在高三厚积薄发考入北大中文系?杜思佳,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毕业于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高考总分634分(文科),全省第15名,其中语文133分,数学128分,英语144分,文综229分。高中三年她始终保持不快不慢的节奏,平静学习,平静思考。虽在三年中从未有过惊人发挥,却终究厚积薄发,最后一个月成绩稳步上升,高考正常发挥。高二分科,文理之间的纠结分科,是我
成绩平平的她,如何在高三厚积薄发考入北大中文系?杜思佳,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毕业于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高考总分634分(文科),全省第15名,其中语文133分,数学128分,英语144分,文综229分。高中三年她始终保持不快不慢的节奏,平静学习,平静思考。虽在三年中从未有过惊人发挥,却终究厚积薄发,最后一个月成绩稳步上升,高考正常发挥。高二分科,文理之间的纠结分科,是我
成绩平平的她,如何在高三厚积薄发考入北大中文系?杜思佳,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毕业于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高考总分634分(文科),全省第15名,其中语文133分,数学128分,英语144分,文综229分。高中三年她始终保持不快不慢的节奏,平静学习,平静思考。虽在三年中从未有过惊人发挥,却终究厚积薄发,最后一个月成绩稳步上升,高考正常发挥。高二分科,文理之间的纠结分科,是我
2023-05-06 13:26:37
2023-04-30 18:07:37
2024-03-07 10:20:27
2024-03-08 08:09:22
2023-05-19 10:34:32
2023-03-28 0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