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学历史
1902—1914年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由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4月12日陕西巡抚升允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关于开办陕西大学堂的奏本,其中有光绪皇帝“著即督饬,认真办理,务收兴学实效,单并发”的亲笔朱批。奏本内容表明,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陕西已拨库银二万两兴建陕西大学堂,首批录取的40名学生于1902年3月25日开学上课[8] 。1912年3月,成立了以张凤翙为会长的西北大学创设会,并推原陕西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为校长,积极筹建西北大学。西北大学最初定名为“关中大学”,1912年10月改今名。其前身为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关中大学堂,以及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三秦公学等校。其中关中大学堂(1905年改为陕西高等西北大学)位于咸阳、长安两县考院旧址(今西安市东厅门),是为今天西北大学的历史源头;陕西法政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位于今西安市老关庙什字万寿宫),是由陕西巡抚曹鸿勋在原课吏馆的基础上,根据北洋法政学堂成规创办的,为民国前培养官吏及法、商人才的专门西北大学,它以后直接成为西北大学早期校舍所在地及专业设置和师资构成的根基;而农业学堂的校址则成为今天西北大西北大学舍的永久基础。这一时期的西北大学设有大学部、大学预科及文科、法律科、商科、边务科、农科等专门部,于1912年春开学。到1913年时,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484人(不含从法政学堂转来的甲班毕业生、蚕桑科简易班学生和附中学生)。在1912至1915年间,还向日本送出两批留学生。教师组成除有数名前清举人外,多系留日归国学生。西北大学还设有出版部,创办了学术刊物——《学丛》。[9] 西北大学研究人员此前在
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发现西北大学于1913年创办的《学丛月刊》,该刊早于《清华学报》、《复旦》、《北京大学月刊》等学报,仅晚于东吴大学的《学桴》月刊而成为全国最早的综合大学学报之一。
正当西北大学初具规模、诸事渐入正轨之时,陕西政局急剧变化。1914年6月,袁世凯以扬威将军衔将张凤翙调入北京,遣其亲信陆建章率兵入陕,夺取了陕西都督兼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张凤翙的职位。当年冬,陆建章派兵将西北大西北大学长钱鸿钧逮捕入狱,派关中道尹宋焕彩接任校长。西北大学随之日渐衰落,到1915年春季开学时,仅有学生百余人,于开学不久即被陆建章宣布撤销,改为公立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第二十中西北大学址)。之所以改为以法政为主的西北大学,其关键是法政为西北大学的学科主干,实际上是保留了西北大学的根基和血脉。而其校政主持者,亦为与西北大学密切相关者。[9]
1915—1923年
从1915年到1923年底,其四任校长中:第一任校长周镛(石生)为原陕西高等学堂监督;第三任校长郗朝俊为原西北大学创设会委员、农科学长,原高等学堂留日
法学学士,1946年8月起复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主讲宪法;第四任校长蔡江澄(屏藩)于1923年长校不久,即被任命为国立西北大学重建筹备主任、交际主任兼法科专门部(后改法学系)主任、教授评议会成员等。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不仅保留了西北大学的学科主脉,而且也保留了其优良的革命传统。
1923年,陕西省省长、军阀刘镇华顺应时势,重建西北大学。傅铜、李仪祉相继任校长。在西安讲学的康有为为西北大学书写了校牌。校址选在1912年创建时的原址——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二十中学),又将市内东大街省教育厅(原陕西日报社旧址)增为预科新校舍。1923年,在曹锟贿选总统的前夕,西北大学经北洋军政府正式批准立案。之后,又将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陕西
水利工程专门西北大学、渭北水利局附设之水利道路工程专门西北大学及甲种商业西北大学等并入。[9]
1924—1936年
1924年3月正式开学。全校设四院: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社会科学院(史学系、
哲学系、
教育学系、法学系);自然科学院(数理
化学系、生物学系);应用科学院(
农学系、
林学系、工学系)。以后,按师资、生源情况又设法科专门部、工科专门部、国学专修科和蒙藏文专修科。著名
语言学家罗常培(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五四时期以著名长篇抒情诗《婉容词》而蜚声诗坛的吴芳吉、著名文学家胡小石等均被聘为教授,到校执教。最为轰动的是1924年暑假,邀请鲁迅等名流前来西北大学讲学。应邀前来的还有爱因斯坦的中国学生、北京大学前理学院院长夏元王栗,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林砺儒,
南开大学教授蒋廷黻、陈定漠,
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刘文海等。这无疑为闭塞的西北,投下一束文化之光。
1927年1月,国民联军解围入城后,以总司令部名义命令:“以该校(西北大学)所有一切校产经费改办中山学院”。这次收束西北大学和改办中山学院的筹备委员会由王凤仪、李寿亭、赵葆华、刘含初和李子洲5人组成。其中王凤仪为西安被围期间李仪祉离陕后西北大学的代理校长(1925年冬~1927年1月18日)。中山学院筹建时对西北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去留容纳、高年级学生的函送府考录用或插班,以及旧欠西北大学教职员工工资和外债等均做了妥善处理,方于1927年3月10日正式成立,表明了新的延续性。不少学生继续在该校学习,也有不少进步教师继续留任。由于中山学院系国民联军司令部与共产党合办,故当时在西安中山军事西北大学任教的邓小平等人也常到中山学院兼课。[9]
1937—1948年
1937年,中华民族面临新的危机,芦沟桥事变爆发,大片土地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平津地区的一些著名高校遭到空前的浩劫,遂有在长沙和西安设立西南和西北两个临时大学之举。1937年9月10日,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教育部长王世杰任主席,聘任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周伯敏、臧启芳、辛树帜为筹备委员。随后,又指定北平大西北大学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西北大学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和教育部特派员陈剑四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商决校务。西北大学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大学院,24个系。临大一开始就遇到极大困难,经多方努力,全校才在西安市城隍庙后街4号、小南门外抗战内迁来的
东北大学(今西北大西北大学址)和北大街通济坊三地栖身。经过2个多月的筹备,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开学,是为西北大学重建之始。据1938年2月10日统计,在校学生人数总计为1472人。黎锦熙、曹靖华、许寿裳、赵进义、傅种孙、张贻惠、张贻侗、刘拓、岳吉力恒、金树章、黄国璋、黄觉非、章友江、沈志远、季陶达、寸树声、马师儒、袁敦礼、董守义、虞宏正、李仪祉、张伯声、潘承孝、萧连波、李仙舟、吴祥凤等著名教授被聘到校任教。
1937年底,日寇逼近潼关,飞机亦频频轰炸西安。教育部遂令西安临大迁往陕南。1938年3月16日正式迁离西安。师生们步行250多公里,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历时半个多月,到达汉中。全校被分别安置在3县6个地方,校本部设在城固县城。1938年4月3日,教育部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之《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西北大学整理方案》,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全校设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6个学院,23个系。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今天的东北大学)、焦作工学院(今天的
中国矿业大学和
河南理工大学)合并,独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7-1950.12)(又名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西北大学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教育学院改称师范学院。[9]
1939年8月8日,教育部又令改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国立西北大学,并指定西安为永久校址。同时,原师范学院和医学院亦独立设置,分别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将原文理学院分为文、理两院,连同法商学院共3院。下设有中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法律学、政治学、
经济学、商学、数学、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等12个系。1939年9月,国立西北大学正式开学。行政体制改西北联大的校务委员制为校长负责制。在城固时期先后由胡庶华、陈石珍、赖琏、杨宙康、刘季洪出任校长。这一时期新聘任的著名教授有赵学海、刘鸿渐、姜琦、杜光埙、高文源、卢峻、于赓虞、曹国卿、杜元载、萧一山、汪奠基、罗章龙、黄文弼、周传儒等。1945年9月,英国著名
科学史家、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第一次访问西北大学,作了题为《科学与民主主义》的学术报告,并向图书馆赠送了数百册英文书刊。1941年底,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到校作了有关书法的学术演讲。
1944年10月,岳吉力恒教授在校主持了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西北分会的学术讨论会。西北大学还相继创办了《国立西北大西北大学刊》、《西大学报》、《西北学术》等10余种学术期刊,反映了这一时期西北大学学术的繁荣景象。[9]
1949—至今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西北大学随即于1945年8月开始筹备迁回西安。9月20日,教育部明令,将东北大学西安校址(早期西北大学农科原址),准拨西北大学使用。1946年夏,西北大学全部迁回西安。1946年5月,教育部令将原国立西北医学院汉中部分,自1946年度起并入西北大学,改称西北大学医学院。此时全校共有4院15个系。理学院之地质地理系,于1947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分为地质、地理两系。迁回西安后,先后由刘季洪、马师儒、杨钟健、岳吉力恒等出任校长或代校长。这一时期,新聘教授、副教授71人,其中有张西堂、傅庚生、王子云、侯宗濂等教授来校执教。西北大学的学术活动尤为活跃,仅1947至1948年,正式安排的大型学术演讲就有30余次。裴文中、屈武、郑伯奇、吴雨僧、陈梦家等著名人士先后到校进行学术交流。[9]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西北大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949年7月,陕西师范专科西北大学、陕西商业专科西北大学、陕西省立医学专科西北大学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3月,南郑师专分校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4月原并入西北大学的医学院独立为西北医学院(即今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1952至1953年,全国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将
英语系二、三年级并入北京大学,一年级与
俄语组教师并入西北俄文专科西北大学(后发展为今
西安外国语大学),原
兰州大学经济、银行
会计系并入西北大学,连同原西北大学财经学院调整为经济、企业管理、会计、统计4系;1952年11月,少数民族系迁往兰州,并入西北
民族学院。1953年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安师范学院(后发展为今
陕西师范大学);1954年成立法律系,1958年法律系分立,与西北政法干校合并,成为西北政法学院;1958年,该校和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陕西分院联合建立了化学、物理、半导体、生物、地理、历史、考古、原子物理、电子学、计算数学等10个研究所室。这些研究所室后来大都成为中科院和陕西省及西北一些科研单位的前身,为陕西和西北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 1960年经济系与他校合组为西北财经学院(今陕西财经学院);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撤销,该校化工系并入西北大学。[9]
1959年以前,西北大学为高教部直属的14所综合大学之一。1959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将西北大学改归省属。1949至1997年间,先后由岳劼恒(代)、侯外庐、刘端棻、苏贯之、郭琦、巩重起、张岂之、郝克刚、陈宗兴、王忠民执掌校政。
1992年12月,陕西省政府决定“将西北大学作为重点建设院校,积极争取第一批进入国家‘211工程’”。1993年6月,陕西省政府决定投资3亿元,重点建设西北大学,并批准了《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规划》,同时决定将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列入陕西省中长期发展规划。1996年10月4日至6日,顺利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6月4日,又顺利通过了“211工程”立项专家论证。[10]
2001年6月,教育部确定
南京大学为对口支援西北大学。[11]
2016年5月,故宫博物院与西北大学联合成立故宫学院(西安)签约暨揭牌仪式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共同为故宫学院(西安)揭牌。根据协议,故宫学院(西安)成立后,将致力于培养文博专业人才、传播先进
文化遗产保
护理念和促进高水平
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与成果交流。[10]
2017年5月,西北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联合成立陕西高校“长安联盟”。[12]
2017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的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新建基地评审工作已经结束。西北大学的“早期生命与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21个引智基地作为建设项目予以立项,入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3]
2017年9月,教育部、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西北大学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4] 9月29日,在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日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的倡议下,北京外国语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广岛大学、长崎大学、上智大学等7所大学发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创价大学、岩手大学、香川大学、樱美林大学、武藏野大学等14所大学也参与到该联盟中。发起成立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3] 9月30日,西北大学与西安市第一医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挂牌仪式在西安市第一医院举行。双方将通过院校联合、医教协同,推动科研、教学、临床齐头并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5]
2017年11月,西北大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西安邮电大学怎么样?
西安邮电大学挺好的。
1、学校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通信、电子、计算机领域的专业很好,管理专业也很不错,就业在陕西省属高校里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好,毕竟处在一个朝阳行业领域。好几个专业像信息安全、电子对抗等都是全国开设较早的高校(陕西还有西电有这几专业)。总之,是所性价比很高的学校。
2、就业
就业方面,西邮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据统计在西安高校的平均薪资排名中西邮能排第五左右,仅次于西交大/西电/西工大/长安大学。
3、西邮发展潜力相当不错的,关于就业方面:好多同学毕业进了移动联通、亚信、腾讯、IBM、电信、华为、中兴、烽火、浪潮、京东360、华三等IT前沿,有很多人积攒两三年工作经验后“曲线救国方式”进入这些IT巨头。
扩展资料:
师资力量
1、学校现有46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6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邮政局签约,共建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邮政研究院。
2、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者560余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二三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人才项目和荣誉获得者100余人次。有双聘院士4人,客座教授130余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西安邮电大学
参考资料:
西安邮电大学官网- 学校简介

西安北郊有几个大学?
1、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是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院由西安经发集团控股的交大博通公司投资,西安交通大学负责对学院的教学进行组织和管理,任课教师和管理干部主要从西安交通大学选聘。
2、长安大学渭水校区
长安大学坐落于十三朝古都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四部一省”共建,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首批“211工程”。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最早招收留学生和首批招收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拥有全国高校唯一的汽车综合试验场。
七七网
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坐落在古城西安秦阿房宫遗址上,原名武警技术学院,1983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1998年9月更名为武警工程学院,2011年7月改建为武警工程大学。
是武警部队最早组建、最早开办本科和硕士教育、最早被确定为全军“2110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军事院校,是唯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唯一全军现代化教学工程试点,唯一指挥与技术并重、工程与管理结合、教学与科研一体的武警综合大学,主要担负武警部队指挥类、工程技术类干部的学历教育和任职培训任务。
4、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位于世界历史名城古都西安,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与陕西省政府共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之一。
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建设高校、国家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和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5、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简称“西安工大”,位于世界历史名城古都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兵工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器工业部直属的七所本科院校之一(“兵工七子”),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与陕西省政府共建。是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单位、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入选高校、陕西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学校是国家二级保密资格单位,是一所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研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长安大学渭水校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西安工业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