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数学专业排名第五名。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
四川大学研究机构: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3个,另外四川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
四川大学科技成果: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34项,其中,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是17年来四川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获得的该奖项。2003年以来,学校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17项。
其中2004年获教育部一等奖8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并列第一;获部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27项。

四川大学药学为什么在化学学院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是四川大学的二级学院,是“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单位。
学报的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化学门与
应用化学门的开办,先后经历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国立
成都大学化学系、国立四川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学系、四川联合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等时期。
截至2013年7月,学院拥有2个本科专业。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在职教职工191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117人;在校本科生916人,硕士生432人,博士生167人;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博点各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博点各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1]
中文名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Chemistry,Sichuan University
创办时间
1907年
办学性质
二级学院
学校类别
理工
历史沿革办学条件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文化传统学院领导杰出校友TA说
历史沿革
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格致科开办化学门、应用化学门。
1916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成立。
1926年,更名为国立成都大学化学系。
1931年,更名为国立四川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1950年,
重庆大学化学系、川北大学化学系、华西协和大学化学系、成都理学院化学系与四川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合并成立新的四川大学化学系。
1994年,更名为四川联合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1999年,获得化学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点。
2000年,原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化学、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基础实验化学并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同年获准博士后流动站。[2]
2009年,成为“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单位。
2017年,化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1]
化学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3年7月,学院拥有2个本科专业,开设化学基地班、试验班。
专业名称
学制
授予学位
化学
四年
理学学士
应用化学
四年
理学学士
化学基地班、试验班
四年
理学学士[3]
学科建设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有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特殊学科点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
2014年12月,化学学科进入ESI前1‰。2016年4月Nature Publishing Group公布的全球基础学科排名情况(Nature Index),化学学科排名49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绿色化学、
化学生物学、放射化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绿色化学、化学生物学、放射化学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有机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特殊学科点:放射化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1]
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化学[4]
师资力量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在职教职工191人,其中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117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63人、副高职称45人,博士生导师52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其中1人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其中B 类1 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8人。[1]
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小明(专职)、朱清时(双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冯小明(2002年)、蒲林(B类,2003年)、王玉忠(2005年)、余孝其(2007年)、游劲松(2010年)、刘小华(2016年)、彭强(2018年)
国家教学名师:胡常伟(2011年)
国家级教学团队:绿色化学教学团队(2009)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刘小华(2012年)、刘波(2013年)、郑成斌(2016年)、吴鹏(2015年)、徐世美(2015年)、陈力(2018年)、余达刚(2018年)[5]
教学建设
据2018年11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四川省特色专业1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四川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基于科研引导的研究型大学化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川大学在哪个区
一、四川大学在哪个区 四川大学 是在成都市双流区,具体地址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该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二、四川大学简介
四川大学 由原 四川大学 、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 四川大学 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 四川大学 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 四川大学 ,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 四川大学 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 四川大学 。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 四川大学 时说:“ 四川大学 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 四川大学 视察慰问。2016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视察,勉励川大要为全国“双创”带头,多出世界一流学科。
四川大学 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
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
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4位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 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4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
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131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学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17个,其中,化学、材料科学、
临床医学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
四川大学 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18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580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 四川大学 杰出教授5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2人、讲座教授16人,国家“*”领军人才2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人,“四青”人才115人次;“973”首席科学家7人(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4人(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42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46人(51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
四川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持续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连续成功举办7届“国际课程周”,开展了“大川视界”学生海外访学计划。2003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1项(其中特等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3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9门。201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0项,金奖数位居全国第二。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6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4200余人。
四川大学 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9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与
心理咨询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49项。2018年,学校科研经费达21.60亿元。2017年度发表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列全国高校第5位,SCI收录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5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
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四川大学 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四川大学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成为首批获得“全国企事业
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称号的4所高校之一。 四川大学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2012年被评为国家A类(优秀)大学科技园。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学校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外150多个地市和8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200多个校地企产学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和咨询项目1.3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算管理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支非军方III类国际应急医疗队(Type3 EMT)。华西远程医学网络成为中国最大规模远程医学教育与分级协同医疗体系,覆盖20个省市区、748家医疗机构,惠及5亿多人口。
四川大学 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已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286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港澳台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220所国际知名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体系。与韩国、美国、比利时的5所大学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学院。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的国际和境外科研合作平台和中心有: 四川大学 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 中德能源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 中德水环境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 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 四川大学 —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 西部中国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双方合作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 欧洲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 美国研究中心等。学校与
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 四川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 四川大学 匹兹堡学院。
四川大学 图书馆现有纸本文献69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11个,人文博物馆珍藏文物8.5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87万余件(份),档案馆和校史展览馆收藏各类档案30万余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
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当前, 四川大学 已经确立了“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的宏伟目标。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是几本大学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是哪个区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是双一流吗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四川大学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是本科吗
四川大学在安徽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2013-】
四川大学招生办的电话
四川大学双一流学科有哪些 附重点专业学科名单 ;
七七网